VERITAS NEWSLETTER 是唯理中国创办的新闻通讯。
唯理中国是致力于推广博雅教育的非营利学生组织。
我们将定期发布精选自中文互联网的深度文章,
内容涉及时事评论、学术科普等,并附以唯理中国的项目动态。
通过新闻通讯,我们希望为订阅者分享优质信息和资源、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
以促进对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多元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对一个公民社会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邀请更多朋友订阅我们。
| 本期头条 |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阿西洛马时刻
文/ 田禾
图源:原文
上月底,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贺建奎公布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引起了来自生物学界及社会舆论对本次试验正当性的广泛争议。但是,在过去两周的公共讨论中,随着许多追求时效性和话题效果的媒体推波助澜,一些过度简化的看法相当普遍:有人将这次实验与历史上曾经挑战人们常识的其它科学实验类比,认为这是科学发展中的正常一步,无需进行道德批判;有人由此出发,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可疑的,对它在不同范围内的应用一概谴责;甚至还有人声称应当对实验涉及的婴儿实施限制、监控以至于肉体消灭。这些观点忽略的是基因编辑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其所涉及伦理问题的复杂性。从事科研工作的本文作者以这篇深度文章详细剖析这两方面的关键争议。与此同时,本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演进和科学机制、它在包括植物、动物、人类体细胞和人类生殖细胞等不同范围内的潜在应用和后果,以及科学界如何看待这些不同情况所涉及的伦理争议和可能的社会效应。阅读此文,你不仅将深入了解本次具体实验受到科学家质疑的真正原因,而且还能够认识到:面对科学变革,我们既不应当抱持科学主义(Scientifism)的态度盲目拥抱,也不能陷入对未知的恐慌盲目批判,而是必须以对科学的深入了解为基础,深思变革背后蕴藏的复杂技术担忧与伦理纠葛。当现代科研已经有能力挑战人类的社会秩序和伦理共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思考。
详细阅读
| 时事聚焦 |
“黄马甲”运动:社会问题重回政治中心
文源:法国《世界报》
译 / 杜卿
12月1日周六,巴黎再一次燃烧,以反对增收燃油税为肇始的“黄马甲”运动逐步走向激进化。该运动已经发展成了对马克龙政权的质疑,以及对法国社会现状的整体性不满。本文由“欧罗万象”译自11月27日法国《世界报》对历史学家Gérard Noiriel的一篇专访,为理解本次运动提供了一个社会历史学视角,辨析“黄马甲”运动和法国历史上其他人民斗争史的不同。“黄马甲”真正的新颖之处,在于全国范围内于基层自发而成的动员,采访同时提到新媒体在本次运动的扩张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 本期精选 |
Mythbusting China’s social credit system
打破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迷思
关键词:社会信用 隐私 自由
播客作者/ KAISER KUO
社会信用保障系统(social credit system)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个迷思:一方面,大陆媒体和公众对这套系统好评不断,认为它可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并制裁众多以往难以约束的失信者。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则持完全相反的立场:在主流媒体的描绘下,中共依靠支付宝,监控摄像头,微博等多个渠道的配合,建立起了一套完全得以监控公民隐私与个人自由的系统;这听起来像极了一个反乌托邦。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系统”?或者说,这到底是否是一个成型的“系统”?它到底在何种程度上侵蚀了公民的个人自由?这期Sinica Podcast将为你阐释有关它的迷思与事实。
注:Sinica Podcast是一档关于中国时政与社会的播客,由资深中国观察者Jeremy Goldkorn和Kaiser Kuo主持,嘉宾常有顶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外交人士和记者。
新中国民营经济的隐秘源起
关键词:改革开放 政商勾结 民营企业
文/ 楼台
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中国政府与民营部门关系不断纠结的历史。一种常见的历史想象是,改革开放就是一声令下、拨乱反正后的“国退民进”。这种简化的视角固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这篇文章带领我们回顾了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关注到的一些中国政企关系的细微之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有不同的层级,而在同一层级中,政府官员也有不同的政治地位,这些因素如何激励政府官员以不同的方式治理当地的民营经济?改革初期新兴民营部门的探索者,大多是来自体制内外的边缘人,这种观察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有何制度性原因,又是否在近年政商勾结的背景中悄然逆转?在介绍学者对这些问题探索的同时,这篇颇具可读性的长文又讲述了许多独一无二、只能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年代的故事。
举报雷闯性侵
——血与泪,力量与重生
关键词:MeToo 伤痕 重建
文/ 硝美丽
花花说:“MeToo是血与泪的运动,它的意义是告诉别人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痛苦。这对其它社会运动也有启发。”
2018年7月23日早晨,23岁的女生花花(化名)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浅黄色的便签,讲述了她在2015年7月29日“遭遇了雷闯的性侵(非自愿性关系)”。因当事人论述清晰完整,事件程度严重,雷闯的正义形象与此形成了巨大反差,使得雷闯性侵案成为了点燃新一波MeToo运动的一条重要导火索。本文详细的叙述了花花的成长经历,遭遇性侵前后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变化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受害者在创伤中恢复、重生、挣扎的种种都凸显出她作为“人”的质感。这些伤痕的形状也勾勒出施暴者的粗糙、麻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只是一个雷闯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症候群。
韩国妇女运动史:
在运动中,女性身份浮出地表
关键词:韩国 妇女运动 性别平等
文/ 刘满新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轴,引领读者回顾了妇女运动在韩国发展的历史。韩国妇女运动兴起于朝鲜王朝末期大韩帝国期间,通过“民众运动”逐渐显现,于1990年代逐渐形成真正的性别视角,将火力对准社会性暴力问题。当下,以反性骚扰为中心的女权运动同样在韩国蓬勃发展。该文指出,观察韩国妇女团体向性别平等目标奋进的过程,也为国内学习和借鉴推进性别平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9·11恐怖袭击:
建筑本应该挽救更多生命
关键词:恐怖袭击 建筑设计 科技与现实
文/ 罗伯特·格鲁丁
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向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双子塔),造成数千人死亡。很快该事件被定性为一次恐怖袭击,成为美国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阴影。双子塔的负责部门港务局在建造之初要求建筑师既注重空间的节省,又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壮观。在这个庞大的项目中,财政方面的利益让设计产生扭曲,并最终导致其成为巨大的建筑灾难——如果当初建造了六条通道,并在楼层的四个角落各有一条通道,那么两幢大楼都至少有一条通道可以逃生,上百人会因此获救。
这篇文章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新书《设计与真理》,从设计和建筑的视角,回顾9·11恐怖袭击,提醒我们在这个由科技主导人类与现实联系的时代,优秀的设计应当为这种联系的有效性、个人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
制作及选稿
(按首字母排序)蒋汉锡 彭蕗茜 帅雨池 水杉 王筠琪 钟思骋 周王宸 朱名威 卓粤
获取我们的定期推送:
若喜欢我们的期刊,欢迎分享给更多人!
同时也欢迎意见反馈及投稿,至
contact@veritas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