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近年,台灣社會除了人口結構老化問題,收容人的年齡分布亦出現高齡收容人比例增加的情況。
從法務部關於矯正機關的性別統計資料顯示,自2012年起至2019年,四十歲以上的新入監受刑人人數整體呈現增加的趨勢,尤其以60歲以上增長更多,2008年底到2017年底,新入監受刑人中60歲以上人數比率增幅近三倍,在監受刑人60歲以上人數比率從2005年到2014年底,成長超過一倍;亦有媒體整理報導,目前全部收容人40歲以上者比例高達59.8%,其中男性40歲以上者占59.7%,女性40歲以上收容人占61.4%,由2016年至2021年的數據統計來看,收容人四十歲以上的比例也從近半數出現漸增的趨勢。整體而言,收容人高齡化的現象愈趨明顯,而女性收容人高齡化的現象比男性收容人更加明顯。
可能是社會中人口結構的高齡化,使收容人年齡分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一罪一罰」、「重型重罰」的刑事政策觀念推廣發展,新入監受刑人刑期加長,留在監所內時間拉長,也可能是收容人高齡化的原因之一。而刑期長的收容人離開監獄後,可能面臨無家人接納,高齡謀生也困難的窘境,這也造成高齡的收容人出現不想離開監獄,不如待在監獄內,還有基本生活需求的支持。
高齡收容人與監所外的高齡長者一樣,在身體狀況日漸衰退之際,生活自理能力與健康狀況都在走下坡,因此監所內的生活環境、長照資源與處遇制度等等都受到了挑戰。慢性疾病、心肺功能退化、記憶力衰退等等,好發於高齡者身上,然而在監所內醫療人力、資源皆不足的情況,不僅無法在關鍵時刻提供年長者醫療照護方面的支援,狹小的空間與糟糕的衛生條件更可能是導致生病甚至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目前整體硬體、軟體設備,對於多數收容人需求仍是相當不足的,更遑論面對年長收容人增加的情況了。而高齡初犯或是長期囚禁于監所內的人們,其心理狀態比起一般收容人更加複雜,容易出現抗拒醫療協助、情緒低落等等的狀況,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與協助。也可能因本身的弱勢情況,更容易遭受其他收容人的欺負霸凌,可能產生的問題相當多,這些都再再顯示收容人高齡化情況需要更多的重視與討論。
除醫療照護與環境問題外,假釋的評估條件對於年長收容人而言也較為不合適。成年人假釋條件中,以教化、作業、操性來評估,提升工作技能以避免再犯,先不論假釋制度本質上的問題,對於一般年輕收容人而言,達成此條件已相當不易,高齡收容人的身體條件更難以達成,有些甚至已屆退休年齡,以工作能力方面的訓練結果來評估非常不合適。
小組於2019年曾辦理過相關議題的參訪行動論壇,不僅提倡對於高齡化問題的重視,醫護人員、監所管理人力於此情況下加重的壓力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
矯正署對於高齡化、長照等等也有所回應,「在硬體設施設置無障礙空間、扶手或病舍等設施並提供完善且空間較寬敞之舍房,降低各類意外發生風險,給予其較佳之收容環境。於醫療照護上,加強對於慢性病之照顧,開設健保門診,以照護高齡收容人身心健康。並於教化輔導面向,結合社會及家庭支持力量,辦理懇親、家屬座談、推廣健康操並結合收容人個別宗教信仰及需求,提供宗教輔導,使其心靈有所寄託。」然而實際情況與成效如何,仍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