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本報 或追蹤小組的 粉絲專頁 與 Instagram

2021年8月1日起,我國專責少年感化教育的兩所少年輔育院(桃園、彰化),都升格為矯正學校,加上原有的誠正中學、明陽中學,校長均由教育界出身,同時四所學校也加入全國教師聯合甄選名單。然而,矯正學校和一般高中有什麼不同嗎?而到矯正學校當老師,又意味著什麼?小組在過去兩年的時間內,會遇到有意到矯正學校擔任老師者詢問,有沒有需要什麼樣的特別準備?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少年和處境?因此,本期牢獄能解以「來去矯正學校當老師」為題,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受感化教育之青少年依《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將依年齡、戶籍進入矯正學校:敦品中學、誠正中學、勵志中學,進行為期不得超過三年之感化教育,而老師,將會是他們這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旅途中的照路者與陪伴者。

 

        透過對師培生的訪談,我們訝異於教育學程對於矯正教育著墨之少,讓師培生們少了認識與理解,但從中我們也發現師培生對於社會、家庭與個人連結程度的敏感度之高,以及在教學上個人的想法與熱忱,這些皆是能在矯正教育中不可或缺之特質。若能提升師培生對於矯正學校的理解,鼓勵優秀後備教師投入司法少年的教育,或許更有機會減少矯正學校內霸凌與侵害等種種不幸,並使其有機會順利回到社會,不必踏上少年關到成年的預言敘事,再陷入回歸監所的迴圈。

 

        此次牢獄能解將分為兩期,在此先感謝四位師培同學協助訪談,並誠邀大家細讀本篇矯正教育師培訪談,思索過後,下期我們將與目前處於體制內的老師一同探討實際的矯正教育現狀。

【來去矯正學校當老師】

▲ 教室意象,圖片來源:CC0免費圖庫

引言

 你知道只要有教師證,教師就可能進去矯正學校教書嗎?你知道準備成為教師、正在修習教育學程的大學生們,從未在課程中學習矯正教育相關的內容嗎?

 

      我們訪問了四位來自台大、臺師大的師培生,探詢他們對於矯正學校的認識與想像,也從中進一步了解,現行師培訓練與矯正教育的連結狀況。
 

什麼是「矯正學校」?

一般青少年在學齡期間,必須至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然而,當青少年們因入校執行感化教育或服刑後,義務教育該如何持續進行?《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第三條之一:「所稱矯正教育之實施,係指少年徒刑、拘役及感化教育處分之執行,應以學校教育方式實施之。」教育於進入矯正學校期間並不會間斷,為了讓少年們能夠持續接受正規教育,同時透過教育矯正習性,法務部矯正署設立了四所矯正學校:敦品中學、誠正中學、勵志中學、明陽中學。

 

       矯正學校的教學內容包含國小、國中、高中、高職等課程,不同年齡的同學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與一般學校相同,基礎科目如國文、英文等仍要學習;同時也有很多輔導的課程,以及因為不同的入校理由還會有不同的搭配,諸如用藥者的治療課程等。由於矯正教育與普通學校的制度仍有差異,少年們進校與離校的時刻受到法官裁定時間不一的影響,可能會非在學期末、暑假寒假等時間點離校入校。因此,學習的完整性以及升學制度的回歸,都是我們可以很直覺聯想到的問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隅,圖片來源:監所關注小組

師培生對於矯正學校學生的印象

「他們進矯正學校可能有很多因素,本性可能還是善良的。」「就長的跟普通學生一樣,應該就是該上課就上課。」訪問到的四位師培生同學對此表達出的觀念出奇的一致。

        其實他們也跟普通的學生長的一樣,是長成屬於他們年紀青澀的樣子,不會每個在矯正學校裡的學生都是大眾所認為的混混、流氓,或是渾身刺青、菸不離手,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所帶的猜測或是刻板印象。

 

        學生進矯正學校有許多原因,K提出,如果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解析青少年進入矯正學校的原因便可看出多種因素單線或多線交織而成,不論是學生自身的家庭階層、接收的經濟層面,甚至在文化資本上面,可能接觸到的是不夠全面的,或是不正確的,加上年紀還小,對於如何面對社會的經驗累積得不夠多,容易被矇騙、幫助或從事觸法行為。

 

        有相似想法的麥可也更明確地舉出,可能因為學生本身的生長環境便容易接觸犯罪行為,抑或是長期接收較為偏頗的價值觀,從而在遇到問題時的選擇容易不慎選錯,但大眾若是因此對於這些學生帶有一輩子的標籤,那他們之後回歸社會也會容易覺得自己被社會所放棄,從而對自己更加地不自信與自我放棄,更甚者對於人生感到迷茫。

 

在矯正學校當老師的擔憂

「由於教程中提到以及其他管道得知關於矯正學校的資訊過少,故大多師培生同學皆表示師培中需要更多有關矯正學校的宣傳,以便了解並對未來教學生涯做規劃。其中也有提到若是去矯正學校當老師的話,會覺得需要增加青少年心理學、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學及輔導原理等師培課程進修,這程也反映了師培生同學比較擔憂的矯正學校的同學身心部分。

 

除去增強個人的知識儲備外,師培同學也提到擔心讓學生有被貼標籤的感覺,所以在一般互動上會特別注意不要強調他們的缺點,造成過於打擊他們的狀況,也會在面對問題時提醒自己不要快速下判斷,一定要了解前因後果後再去作決斷。

 

        另外,在班級經營上,四位師培同學也提到會給予一定的自主性,除了讓他們不會有過於被規範的感覺外,其中K更是特別強調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便提醒他們做事要考慮到相應的後果,甚至於社會大眾對於這些決定的觀感等。

 

        不僅在個人上需給予一定的自主性,還須在同儕間注重彼此的相互影響,鴨鴨表示若是她帶班的話,在同儕間會盡量避免互相比較,並讓適應比較良好的學生去帶相對比較沒那麼好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希望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除了班級經營外,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理論知識沒有提到的困難,這對於師培生來說是一個更加艱鉅的挑戰。對此,Z提到擔憂雙方會互不理解,例如Z無法理解學生動作背後的涵義,而同學則聽不懂授課課內容等,另外,更會有種要幫助同學「矯正回來,幫助他回歸社會」的想法,像是比一般的教學再多了一些責任及義務。

 

鴨鴨則表示目前矯正系統的心理配套措施並不夠完善,應有更多的配套措施。以上這些問題在短短的訪談中便都顯現出來,更遑論實際在教學上更多細枝末節的阻礙,除了需有更多防範青少年觸法的機率外,師培課程中也需有更多的推廣、宣傳,讓教師理解司法少年的處境,才有機會讓台灣的矯正系統更加完善。


 

▲ 勵志中學夢工廠,圖片來源:監所關注小組

要不要成為矯正學校的老師?

 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師培生來說,不僅需要考量未來欲教導什麼樣年齡層的學生,要在何地教學、教育的場域是何種性質,又會如何影響個人生活安排,也是將被師培生端詳的環節。

 

       因此,相較於位居大城市的明星中學,生活機能較不方便的學校裡,教師流動性較高,相對不穩定。為鼓勵教師投入偏遠地區教學,《教師待遇條例》中參酌服務處所在之地理環境、交通狀況、艱苦程度、經濟條件,將給予教師相關的薪資加給;矯正教育方面,根據《少年矯正學校特別獎勵及加給支給辦法》,矯正學校的教師及輔導老師也可以獲得特別獎勵及薪資補貼。

 

不過,雖然有法規明定的薪資補貼,但這樣的措施能成功吸引到師培生投入矯正教育嗎?
 

       訪談者K與Z指出,若有機會選擇教學的場域,仍期望以交通及生活機能是否便利作為主要選擇方向。相較之下,對於教育資源不均議題較有共鳴的鴨鴨則表示,雖然自身有意願投入矯正學校教學,但認為師培體系中矯正教育的培訓仍有所缺乏,尤其擔憂無法順利進行班級經營與學生身心狀態輔導,因而沒有把握勝任矯正學校教師的職位。

 

      若從另一個層面探察,與矯正學校同屬於教師流動性高,且具有獎勵援助的偏鄉學校,似乎較容易被師培生所接受。訪談者鴨鴨提到,她曾經利用暑假期間參與偏鄉教育的營隊活動,因而認識該地區的環境與整體校園氛圍,使其更有意願投入偏鄉教育之中。可見得提早認識未來可能的教學環境,對於師培生選擇未來的教育場域有所影響。

 

       從前述討論裡,我們發現師培生並非排斥前往矯正學校進行教學,實質上對於矯正教育的陌生,以及憂慮無法妥善協助司法少年身心狀態,是使師培生對參與矯正教育感到退卻的重要原因。
 

師資培育裡失蹤的「矯正教育」

為什麼受過專業教育學程訓練的師培生,仍會對矯正教育感到陌生?

 

       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詢問受訪者,事前知不知道矯正學校列於全國教師甄試分發的名單內,亦即身為師培生的他們,若參與全國教甄便可能被分發而成為矯正學校的教師。然而4位師培同學皆表示從來不知道,甚至表示「幾乎不清楚矯正學校是什麼概念」、「課綱內完全沒有提及『矯正教育』這四個字」。

 

       已經修完近8成教育學程課堂的K和我們分享,一般在宣傳學校邀請老師去報考時,會提供許多關於學校的資料,讓老師去衡量斟酌。不過,他從未在教程中遇過有任何人,或是任何老師,曾經提及過「矯正學校」。對於師培生而言,矯正學校教師的應聘條件或是它的工作環境,彷彿是一團迷霧,K希望能把矯正學校以及教育相關資訊宣傳出去,讓師培生知道,才能夠吸引優良的後備教師投入矯正教育當中。

 

「要不然我覺得我們(師培生)現在根本就等同於沒有矯正學校的選項。」K有些無奈地和我們說。

 

▲ 敦品中學(桃園少年輔育院),圖片來源:監所關注小組

撥開迷霧,看見矯正教育新的可能

   延續訪談者鴨鴨和我們提到她曾經於暑假期間參與偏鄉教育營隊的經驗,以及麥可斬釘截鐵的敘說「偏鄉教育是他擔任教師的志向」,使我們感到好奇,與矯正學校同為教師流動性高的偏鄉,是如何引起眾多師培同學的興趣,甚至使師培生將其視為擔任老師的志向來源。

 

       以教育及師資培育為名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在偏鄉教育的課程安排及推廣上,臺師大於2018年創立「PASSION偏鄉優質教育學分學程」,12個學分當中包含針對低成就學生所需的評量與教學方法、暑期偏鄉實習、以及遠距教學能力與實習課程,並透過修習該學程的師培生與花蓮數所中小學於暑假期間媒合輔導,進而提升偏鄉中小學孩童的學習能力,也促進師培生對於偏鄉教育的認識。此外,因應Covid-19導致實體課程暫停,臺師大全人教育中心亦與教育部合作推動「數位學伴計畫」,鼓勵學生透過遠距輔導偏鄉中小學孩童順利學習。

 

        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透過偏鄉學程的設計以及學伴計畫的鼓勵,對於促進師培生投入偏鄉教育,以及增進偏鄉孩童學習成果有顯著的效益。若我們期盼矯正學校的司法少年們,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師培生對於矯正學校的認識,增進優良教師投入矯正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或許在教育學程中,教導師培生矯正教育相關知能,或是透過學伴計畫,使矯正教育體系的學生能與社會有更多互動,才有機會成為撥開矯正教育迷霧的光,促使優秀教師投入教學,讓司法少年回歸社會。

 

✏️ 本期參閱資料

📖 少年矯正學校特別獎勵及加給支給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 師資培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 教師待遇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

📖 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全國法規資料庫

📚 成立宗旨-明陽中學

📚 教育部受託辦理112學年度全國公立高中教甄網站

📚 臺師大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地圖

📚 臺師大教育專業課程共同課綱

📚 師大首創偏鄉教育學分學程 培育偏鄉優良師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X 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

✏️ 附錄:訪談者們

🔖 訪談者麥可:臺師大歷史系大三生、修習教程時間約兩年

🔖 訪談者Z:臺大地質系大三生、修習教程時間約兩年

🔖 訪談者K:臺師大歷史系大三生、修習教程時間約兩年、已修畢教程課程20學分

🔖 訪談者鴨鴨:臺師大歷史系大三生、修習教程時間約兩年、有參與偏鄉教育營隊經驗

⬤ 培力自己,陪伴人們:監所通信計畫六月份培訓課

時間:6/28(三)晚上7~9時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7巷20號3樓(小組辦公室)

報名這邊請,線上/實體同步進行

⭐ 2023監所參訪行動 行前工作坊

 

參訪者一定要參加,無法參訪但想參與工作坊的朋友亦可報名填選

 

🌳 台北場 ▌6/8(四)晚上7:00-9:00

地點:台灣公民人權聯盟tclu (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61號5樓;捷運大安站4號出口)

講者:薛煒育(法扶台北分會專職律師組主任)、陳惠敏(監所關注小組)

 

🌳 高雄場 ▌6/10(六)下午2:00-4:00

地點:創世紀商務中心大教室(高雄市苓雅區光華一路226號9樓;捷運橘線信義國小站4號出口)

講者:呂幸昌(調查局調查官)、陳惠敏(監所關注小組)

 

🌳 花蓮場 ▌7/1(六)晚上7:00-9:00

地點:SabiSabi CoffeeSweets (Wasabi Coffee二號店)(花蓮市民德四街71號)

 

本期主編 : 辛沂臻、鄧羽芯、謝依庭

編輯群( 依姓氏筆畫排列 )

王奕蘋、任光潁、朱家誼、呂睿庭、辛沂臻、陳禹瑄、陳惠敏、葉芳彤、蔡宜璇、

鄧羽芯、賴仁祥、謝依庭、蘇雅文

訂閱/取消本報
追蹤小組
在 Facebook 上追蹤
在 Instagram 上追蹤

地址 :(100050)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7巷20號3樓

連絡電話 :(02)2367-1436

Email : prisonwatch.tw@gmail.com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