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教程中提到以及其他管道得知關於矯正學校的資訊過少,故大多師培生同學皆表示師培中需要更多有關矯正學校的宣傳,以便了解並對未來教學生涯做規劃。其中也有提到若是去矯正學校當老師的話,會覺得需要增加青少年心理學、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學及輔導原理等師培課程進修,這程也反映了師培生同學比較擔憂的矯正學校的同學身心部分。
除去增強個人的知識儲備外,師培同學也提到擔心讓學生有被貼標籤的感覺,所以在一般互動上會特別注意不要強調他們的缺點,造成過於打擊他們的狀況,也會在面對問題時提醒自己不要快速下判斷,一定要了解前因後果後再去作決斷。
另外,在班級經營上,四位師培同學也提到會給予一定的自主性,除了讓他們不會有過於被規範的感覺外,其中K更是特別強調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便提醒他們做事要考慮到相應的後果,甚至於社會大眾對於這些決定的觀感等。
不僅在個人上需給予一定的自主性,還須在同儕間注重彼此的相互影響,鴨鴨表示若是她帶班的話,在同儕間會盡量避免互相比較,並讓適應比較良好的學生去帶相對比較沒那麼好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希望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除了班級經營外,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理論知識沒有提到的困難,這對於師培生來說是一個更加艱鉅的挑戰。對此,Z提到擔憂雙方會互不理解,例如Z無法理解學生動作背後的涵義,而同學則聽不懂授課課內容等,另外,更會有種要幫助同學「矯正回來,幫助他回歸社會」的想法,像是比一般的教學再多了一些責任及義務。
鴨鴨則表示目前矯正系統的心理配套措施並不夠完善,應有更多的配套措施。以上這些問題在短短的訪談中便都顯現出來,更遑論實際在教學上更多細枝末節的阻礙,除了需有更多防範青少年觸法的機率外,師培課程中也需有更多的推廣、宣傳,讓教師理解司法少年的處境,才有機會讓台灣的矯正系統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