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訂閱本報 或 追蹤小組的粉絲專頁與Instagram

監所雙週報 - 牢獄能解  

 

第22期 

2022/08/11 

 

  第二十二期藉著台東戒治所為高齡收容人舉辦的活動,小編想藉機帶大家一起看到的是,無論是青壯入監、在監變老,抑或是入監時(無論第1次或第N次)已是長者,這些面對生命必然經歷的變老議題的高齡受刑人,除了要學習如何適應新的生心理變化的狀態外,又有哪些困難的處境在前方等待他們?以及,針對監所收容人的高齡化,監所做了哪些因應措施呢?

       

       新聞部分,首先呈現給讀者的國內新聞,是我國近日與邦交國薪簽署的司法互助條約之報導;國外新聞則與大家一同看到美國德州監獄中暑事件,和印第安那州監獄管理員賣鑰匙給男監收容人的新聞。藉此反觀我國的監所環境是否有可以借鏡之處。

  

       歡迎關注監所的大家詳閱本期雙週報。

 

【監所裡的白頭翁】

(圖片背景來源:台東戒治所)

 

        2018年台灣從高齡化社會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年齡結構快速的高齡化,在2021年時,超高齡(85歲以上)人口更占了老年人口的10.5%,而這樣的社會現狀,也同樣複製在監所中。

 

       截至民國111年6月底為止,我國在監服刑65歲以上之高齡收容人人數已達到1,961人,較之去年同期人數增長了22.9%,佔全體收容人的4%,其中更有669人的年紀達70歲以上。

       

       高齡收容數字背後的真正原因,除整體人口結構趨向老化的人口學因素外,其中仍有可能包括三振法案、懲治盜匪條例、微罪撤假、重刑化等因素影響,以致長刑期收容人口逐漸翻轉以短刑期收容結構為主的現況,而必須於監所內度過大半輩子。

       

       隨著台灣社會對刑罰意見兩極化,與高齡收容人的數量增加,下面小組將會與讀者共同探討有哪些問題是我們需要認識的。

       

       對於上了年紀的收容人來說,行動不便、偶有病痛、生活適應等相關監所處遇,都較一般同學來的更加困難。以醫療層面為例,在一篇訪談監所護理師的文章當中,就有提到監獄沒有提供一個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而對於健康觀念的宣導也遠遠不足,時常會看到一些在一般生活中所看不到的病症,像是夏天,常有收容人因蚊蟲叮咬,而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對於高齡收容人來說,除上述風險外,其仍須面臨慢性或多重疾病,但在監所的環境裡,卻不一定能提供他們所需要的醫療資源。以目前監所醫療資源佈建而論,雖然現在已有二代健保進入監所當中,開始有特約門診、契約醫院能進行簡易醫療處置及相關檢查,但能夠在監進行治療的仍然只有台中培德醫院。就算收容人或家屬想選擇保外就醫、自行花費以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卻也不一定能得到獄方的許可,與外界想像中有規定就能依規定執行的情況截然不同。

 

       我國高齡收容人主要來源於三:一是高齡累犯,從年少即開始在監所反覆進出,而個人社會支持匱乏,甚至是斷裂,久而久之就如同旋轉門一般,永遠轉不出監所的大門;二是重刑化的狀況下所導致的長刑期,必須在監所迎接自己的老化歷程的長刑期收容人;三則是在年事已大時才面臨自由刑罰的高齡初犯。針對三種不同狀況的收容人,所呈現的處遇需求自然也有所不同,就高齡收容人而言,目前監所最明顯的處遇服務便是在收容人的日常生活中加入減緩生理機能退化的課程諸如數字畫、曼陀羅以及提供加強收容人家屬支持、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輔導課程等相關活動。

 

       但在基礎生活起居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監所舍房內仍以蹲式馬桶設置為主,雖然有些場舍中可能會有坐式馬桶、扶手,可是畢竟不是所有監所都有相對應硬體設備,目前資源佈建是否能切實回應高齡收容人需求,仍不得而知。

 

       心理層面上,當人面臨老化時本就會因生理機能的退化而產生自覺不如他人的失落感、並且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經開始需要倚仗他人而將自己視作一種負擔,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感、獨立性,甚至由此往後衍生出更多有心理創傷風險的負面情緒。一般高齡者尚且要面臨如此繁重的心理負擔,何況大多數的高齡受刑者是在年事已大時才入監,除前述障礙外,還要承受親友的不支持、甚至斷絕聯繫,或是較之社會上的高齡者更為極端的社會參與減少、孤獨感。又或是面對監所的不合理待遇時的逆來順受、受刑人間的潛規則、與同齡者的頤養天年相較,自己卻要在監所度過晚年的相對剝奪感等等,在在皆加重了收容人的心理創傷。

 

       監所也為因應收容人需求而請了心理師、諮商師、社工師等相關專業人士來緩解收容人心理,但終究供不應求。

 

       最後,在作業及處遇方面,多數高齡收容人的需求與年輕收容人不同,像是職業訓練課程,教育訓練基於佔大多數的青壯年族群需求進行考量與規劃,使得高齡收容人難以勝任監所安排,像是書寫能力、算術能力的訓練;又或是面對工廠作業,高齡受刑人可能因其身心障礙或健康狀況而無法滿足監所方對於收容人的期望或要求。

 

       隨著我國各式議題的交互作用,未來監所必定仍須面對更多的高齡收容人,但是按照目前的改革速度與執行方式,潛在的風險與既存的問題勢必更加嚴重,而監所、社會如何運用資源來對待高齡收容人,已然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

▼閱讀資料

  • 《高齡收容人在監適應與挑戰》,任全鈞、許華孚、何明哲,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2009年11月,第四十卷第三期,第29~52頁
  • 父親節前夕家人傳愛 台東戒治所溫馨洋溢(大紀元)
  • 當監獄也開始「高齡化」,照護設施與假釋制度跟得上嗎?(關鍵評論)
  • 高齡收容人處遇(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桃園監獄)
  • 愛與關懷〜高齡收容人照護及處遇(法務部矯正署)
  • 狗狗出任務!曾被棄養的狗醫生 撫慰收容人的心(自由時報電子報)
  • 照顧收容人心理健康 竹監配置專業心理師社工員(yahoo新聞)

 

【台聖移交受刑人條約簽訂】

(圖片來源:總統府/轉引自中時新聞網)

 

 

       國際司法合作再創佳績。

 

       台聖兩國簽署刑事司法互助條約、移交受刑人條約,由法務部長蔡清祥,與聖國總理兼司法部長龔薩福,簽署「中華民國(台灣)政府與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移交受刑人條約」,台聖移交受刑人條約生效後,將成為兩國未來進行移交受刑人的法源基礎,有助受刑人返回母國服刑,對於其親屬就近入監探視、受刑人返鄉復歸社會等,均可帶來正面效益。

 

▼相關新聞

  • 台聖合作 龔薩福:沒有任何勢力能威脅我們(中時新聞網)
  • 國際司法合作再創佳績 台聖兩國簽署刑事司法互助條約、移交受刑人條約(自由時報)

【外國新聞】

【高溫下的監所環境】

(圖片來源: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在德州近70%監獄沒有空調,長期以來德州一直有囚犯在獄中,死於中暑或相關疾病的案例,長期以來,德州的受刑人不斷暴露在中署的危機之中,而高溫也導致企圖自殺的囚犯人增加,同時也會加劇獄中發生的暴力事件。這也不禁讓我們想到台灣的現狀,從入夏以來,小組收到許多關於監舍太過炎熱的陳情,希望大家都能一同關注這個議題。

▼相關新聞

 

  • 德州監獄沒空調「室溫狂飆到65℃」 數萬受刑人身陷中暑危機

【賄不賄太誇張】

(圖片來源:示意圖/轉引自環球網)

 

 

       美國印第安納州南部的克拉克縣監獄,2021年10月,獄警接受男囚犯1,000美元 ( 約台幣2萬9千元 ) 的賄賂後,交出女囚牢房鑰匙,導致至少28名女囚遭到威脅、侵犯和毆打,多名女囚遭到強姦。而身為被害者的女囚,在事後反而遭到獄警剝奪「黑暗權」( 即關燈睡覺的權利 ) 長達 72小時,還被抓去審問、沒收枕頭、毯子等私人物品。

 

▼相關新聞

 

  • 美監獄離譜性醜聞曝光!獄警3萬塊賣出牢房鑰匙 28女囚遭男囚性侵毆打(新頭殼)

 

 

 

【培力自己,陪伴人們】2022年8月份 監所通信志工培訓課程,歡迎報名!

 

監所關注小組始終相信,讓收容人維持和社會互動,在失去自由的同時依然保持其「社會人」的自我認同,將是未來能否順利銜接社會生活的關鍵之一。因此,監所關注小組推出「與收容人通信計畫」,持續邀請有意參加的志工參與,並且每月定期開設培訓課程。

 

課程中,小組將介紹通信計畫的目標、流程、監所基礎知識、通信倫理等,人與人平等的互動、混類接觸,看見相同與不同,將會是非常有趣的經驗。

 

目前收到同學的自我介紹信件,已經到了1,108位,約佔全台灣5萬名收容人之2%!信件往來互動已超過7,000封,立即報名,成為之一!

 

時間|2022年8月29日(一)19:00-21:00

主講|陳惠敏(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

方式|實體、線上參與並行。

 

(1)實體參與地點:監所關注小組辦公室(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7巷20號3樓)

(2)線上參與方式:以Google Meet視訊會議進行(報名確認後將寄發會議連結至email)

 

*必須參與至少一次的培訓課程,方能加入本監所通信計畫。

 
報名表

繼續徵集!——【1126我要投票】徵集投票請求書,8/12已破千!

 

#18歲公民權入憲年底公投複決

 

今(8/12)日破千了!短短兩週,我們已收到1,059份的投票請求書了!其中還包括可能剛擁有第一次投票權的矯正學校同學們的請求書。

 

小組持續徵集請求書至8/26,經整理列冊後將直接交給中央選委會將收容人的心聲明確地表達。

 

- 全民複決,從投開始 -

誠摯邀請大家與小組一起捍衛收容人的公民權!

 
閱讀全文

0820 台北場 ▌1126我要投票:2022監所收容人公民權夏日專車】今年最終場

 

報名表:https://forms.gle/GZqtXWqBtyzYryPu9

 

1126我要投票:2022年監所收容人公民權專車,在專車停靠過四站之後,夏天的終點站我們將在8/20(六)來到台北。

 

台北站由洪士軒律師和陳偉仁律師共同與談。洪士軒律師將分享台日有關三振條款、勞作金等制度比較、目前是小組保安處分微罪撤假專案當事人憲法聲請訴訟代理的陳偉仁律師,則要向大家介紹這個案例和其意義。邀請大家來!

------

台北場 8/20(六)14:00-16:00 

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57 巷 11 號)

與談人:洪士軒律師、陳偉仁律師

報名表:https://forms.gle/GZqtXWqBtyzYryPu9

 
閱讀全文

【 To be, or not to be —— 決斷自由的勇氣,透視刑罰的意義 】 2022年監所專題論壇

 

▋時間:2022年9月3日(六)13:30- 17:50

▋地點:台大法學院霖澤館多媒體教室1301(三樓)(台灣大學後門〔辛亥路、復興南路口〕進入左手邊第一棟)

 

Ω 報名表:https://forms.gle/oBoDR3xnp6nZo6eYA (名額上限:70人)

 

監所關注小組要舉辦第一次的監所專題論壇了!這三年以來,小組在收容人陳情來信的字字句句中,開始建立起針對不予許可假釋、撤銷假釋、保安處分撤假、懲治盜匪條例、三振條款等司法救濟專案,同時透過「培力自己,陪伴人們」監所通信計畫、送「關我什麼事」期刊進監所、收容人及家屬支持等行動,期待藉此讓收容人的生命立體化,不再是社會新聞報導裡的某男某女,而是與我們同在社會裡的之一。

 

監所議題跨域了刑事法學、刑事政策、司法社工、心理學、司法精神醫學、社會分析、權力空間、述說與敘事等領域,想像人在囚中,都是在不斷試探自己對於界限的想像。首次的監所專題論壇,以《哈姆雷特》內的獨白「To be, or not to be」(生活或毀滅)為題,沒說的是「That's the question」(這才是問題)。監所關注小組一直在探問「刑罰的意義」、「自由的勇氣」,如何透視,怎麼決斷,這也是我們大家的問題。

 

本次論壇共安排三個場次,除了精彩的論文發表場次之外,另安排了懲治盜匪條例及三振條款的討論,邀請了長期關注且著力於這兩個議題的司法學者、實務工作者,期待透過研討能進一步匯聚意見、集結力量,讓懲治盜匪條例的司法轉型正義得以實現,讓封殺希望、否決「悛悔實據」可能的三振條款,都能夠真正走入歷史。邀請大家報名與會。

------

共同主辦:監所關注小組、高涌誠監察委員辦公室

補助單位:臺灣民主基金會

 
閱讀全文

編輯群(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期主編:葉芳彤、辜宛柔

編輯:王譽臻、朱家誼、任光潁、辛沂臻、郭尚恩、梁凱菱、陳禹瑄、陳惠敏

詹馥榕、鄧羽芯、賴仁祥、蘇雅文

訂閱/取消訂閱本報
追蹤小組
在 Facebook 上追蹤
在 Instagram 上追蹤

地址:100050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7巷20號3樓

連絡電話: (02)2367-1436

Email:prisonwatch.tw@gmail.com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