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ITAS NEWSLETTER 是唯理中国创办的新闻通讯。唯理中国是致力于推广博雅教育的非营利学生组织。
我们将定期发布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章,内容涉及时事评论、学术科普等,并附以唯理中国的项目动态。
通过新闻通讯,我们希望为订阅者分享优质信息和资源、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以促进对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多元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对一个公民社会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邀请更多朋友订阅我们。
专题系列四
网络隐私
如今,若在搜索引擎里敲入一个可购买的产品,你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很快就会被此类商品的广告占领;若闯一个红灯,你的大头照和部分身份证号码可能会被当街曝光 ;若不小心同意了某些软件的条款,银行卡上的存款就会不翼而飞。这些情景不断提醒我们每天都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世界里裸奔,却给了少数人站在山顶的权力。产生莫名的恐惧是自然的,但绕到恐惧之后去理解和反抗这可怖的事实需要更多的思考。
这期通讯便希望和你一起思考以下问题:在网络时代,隐私该如何被定义?公司与政府为何能肆无忌惮得收集我们的信息?这些信息又会被用在何处?我们能作何反应?在最后,我们也会向大家介绍一些艺术家们针对这些现实做出的回应。
网络时代,如何定义隐私
The New Terminology for Privacy
来源/ 纽约时报
图源/ 纽约时报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隐私已经在网络时代改变,与之相关的名词可能也会让你陌生。数据泄漏、生物特征识别和小甜饼(Cookies)都是些什么?甚至连“同意”二字我们都无法完全理解。纽约时报这篇The Privacy Project的文章整理并解释了这些名词,2020年再不了解就晚了。
详细阅读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定义“隐私”
文/ 苑京燕
来源/ 澎湃新闻
图源/ 原文
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个人在私人空间的行为越来越易于被记录和公之于众。近年来,发生过多起私人性质的照片视频被发布网络后,当事人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的事例。其中既有官员等公众人物,也有身陷人际纠葛的普通人。隐私权保护的核心争议,在于如何界定公共与隐私。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传播系副教授苑京燕投书澎湃新闻,探讨今日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中,我们如何定义‘隐私’。”
我们的隐私如何泄露
隐私已死: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解读
文/ 沈粹华
来源/ 新闻实验室
图源/ Getty Images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本篇文章帮我们详细梳理了两年前沸沸扬扬的Facebook数据“泄漏”事件的来龙去脉:学术研究者、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和Facebook在这件事里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作者指出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将学术研究数据卖给剑桥分析用作他用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用户的数据隐私并违反了Facebook本身的安全条例。但其中涉及的数据归属问题却仍没有准确答案。本篇文章原载于新闻实验室。
Your Car Knows When You Gain Weight
文/ Bill Hanvey
图源/ Ariel Davis
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不是只有社交网络的数据才会泄漏,这篇汽车保养协会(Auto Care Association)主席的文章会让你脑洞大开。“根据麦肯锡估计,现代车辆每小时可收集25GB左右的数据”,其中并没有多少是完全与车本身相关的。你何时要修车、你在哪甚至你今天多重,这些问题你的车都非常清楚。动漫电影《机壳特工队》里就有一个角色通过车子的重量判断出车里坐的是机器人而不是真人。问题是这些数据属于你吗?谁有权收集并使用这些数据?
在中国
全面实名后还有隐私吗——中国网民看“网络实名制”
作者/ 中国网民
原文来源/ BBC
预计阅读时间/ 3分钟
让我们回到这一切的“开始”:中国从2017年6月1日开始中国全面实施网络实名制。在那之前,关于网络实名制的争论由来已久。支持者认为网络实名制能使网络更加文明与安全,反对者认为这限制了言论自由,并且使用户的隐私更容易泄露。历史上,韩国推行网络实名制被判违宪,最后以失败告终。然而很清晰的一点是,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政府根本不需要通过实名制就能知道在电脑前坐的究竟是谁。
走进黑镜: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背后的真相
作者/ Andrew Little
原文来源/ RADII CHINA
翻译来源/ 源点SCSs翻译组
编辑/ 刘新海
预计阅读时间/ 7分钟
在中国银行授权8家金融公司建立各自的个人征信系统后,部分反对者批评个人征信系统会侵犯公民的数据隐私从而监管和限制社会活动。本文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金融、监管和教育,然而很多外国的评论往往无法清楚区分这三部分,导致他们无法作出准确的评价。戴昕教授表示:“实际上,我认为,到目前为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对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所面临的最基本、最现实的困难的回应。”“许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明显不足。”
(注:戴昕教授2018年美国隐私法学者大会获奖论文:Toward a Reputation State: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Project of China。
我们做了什么
美国加州“物联网安全法案”开始实施:饱受争议又意义非凡
作者/ 物联网
原文来源/ 安全内参
2019年,国内外相继曝出物联网信息泄露事件,引发了很多关注和争议。近日,美国加州“物联网安全法案”开始实施,但它似乎并不足以解决当今的物联网安全问题。该法案的出台值得肯定,因为它为各国政府向更广阔的网络安全法规跨出了良好的第一步,但是批评意见认为其中的法律条文不够清晰,并且规定的内容并不足以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因此,相关网络安全专家也给出了对该法案的优化意见。
We’re Banning Facial Recognition. We’re Missing the Point
作者/ Bruce Schneier
原文来源/ 纽约时报
在北美与欧洲,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禁止公共场所的面部识别,但这真的能从原则上防止我们的生物信息或隐私被侵犯吗?这篇文章讨论了关于匿名性(Anonymity)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我们的生物数据被收集,但若有系统能保证这些数据并不能与个体直接联系起来,那我们的匿名性就可以被确保。面部识别或指纹识别等等都只是收集信息的工具,用健康数据(如手机和其他可穿戴设备正在收集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真正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是否能保证我们在数据中的匿名性。
艺术性回应
《蜻蜓之眼》
影像作品,徐冰 2017
《对视》
行为,葛宇路 2016
《天安门广场的监控摄像头》
摄影,王我 2010
《秘密——邓玉峰个展》
邓玉峰 2018
评论:全景:视觉—剧场与监控的政治, 鲁明军
对于这次通讯的想法/建议请点击这里提交,我们会选择部分于下期通讯刊登,谢谢!
本期编辑
苏恺晴、谈笑、孙冠华。
获取我们的定期推送:
若喜欢我们的期刊,欢迎分享给更多人!
同时也欢迎意见反馈及投稿,至
contact@veritas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