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訂閱本報 或 追蹤小組的粉絲專頁與Instagram

監所雙週報 - 牢獄能解  

 

第2期 

2021/11/04 

 

  本期監所雙週報核心重點主要聚焦於目前深受社會矚目的「監護處分」修法討論,而基礎醫療資源的匱乏在監所場域中是存在已久的議題,健康權之於身處囹圄的收容人而言尤受忽視,更遑論社區精神醫療服務資源的投入與落實更是難以觸及的權利展現,刑事司法體系與各網絡單位間的互動合作深刻影響整體精神疾患觸法者的處遇與復歸,過度偏重某一領域專業將會使社會安全網因而偏倚,所以歷經司法以後,更需要社會攜手共同關注後續對其處遇與復歸的實際落實,而非將其拋向社會最幽暗之處後,便視而不見。關於監護處分與精神疾患觸法者處遇的詳細內容與相關新聞,歡迎參考本期重點所收錄的資訊與文章。

 

  再者,本期亦收錄監所醫療多元議題的整理與討論,從精神疾患、藥酒癮者、愛滋收容人以及高齡收容人的相關權益與分類討論亦為值得各位繼續關心之議題。最後,還有小組日前才剛推出的【關我什麼事】電子季刊Vol.5,以及持續招募中的【監所通信計畫】志工培訓課程,諸多倡議活動即將展開,也歡迎未來各位與小組一同繼續關注監所。

 

-監護處分-

#新聞摘要#

圖片來源: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從2016年內湖小燈泡案、2019年的臺鐵殺警案、2020年的桃園弒母剁頭案,再到前陣子引發社會譁然的屏東超商女店員挖眼案,此些導因於精神疾患的重大社會事件深受眾人矚目,而犯罪被害恐懼更渲染於人群之中,因而引發社會各界對於政府縫補社會安全網的多元討論。故監所雙週報的本期重點將帶各位縱覽近日深受關注的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保安處分執行法中,對於緊急監護處分修法的討論,從而衍生到關於精神疾患觸法者的醫療處遇,以及未來復歸社會的保護機制。   

 

  首先,為解決精神疾患觸法者因犯下重大刑案而對社會所造成的恐慌,司法院提案修訂刑事訴訟法「緊急監護處分」,希望在案件判決確定前得以先執行監護處分來作為即時犯罪預防的因應措施。對此,反對者認為有違憲之虞,而提出以「暫時安置處分」作為替代措施,原先雙方立場僵持不下,而外界也處於霧裡看花的狀態,惟司法院及法務部已於10月19日達成共識,決定改採「暫行安置」作為目前修法趨向,但其中關於法條內容的具體共識社會大眾仍然無從得知,民間團體也對此提出相關修法建議。

 

  再者,從相關新聞裡可以發現許多關於「緊急監護處分」以及「暫時安置處分」的激烈辯論,無論是處分執行的時間點、處分要件及內容、執行方式、適用對象及處遇地點均有諸多觀點的提出,此次討論多著重於法條的修訂,其中關於法學意義、價值辯論,與實務操作,也可以從官方資料、民間團體及學者專家的意見中窺知一二,惟無論最終結果是採取何種名稱,選擇何種處遇模式,跨專業合作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預防仍有其必然性,其中必須結合精神醫療、公共衛生、社會工作等多元專業,而非刑事司法體系單獨所能處理。因此,修法本意不能淪於監禁隔離,「多元處遇」的落實才是真正能夠穩定社會安全網的基石。

 

  最後,在這次討論中,服務經費、專業人力及社區處遇量能的充實是較容易被忽略的議題,但卻是影響社會安全網是否會越補越大洞的關鍵要素,也是社會大眾必須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修法目的固然良善,但相關資源有沒有同時到位更將影響著整體服務體系的效能,社會安全網的基礎必須以家庭為核心建構於社區之上,並藉由司法、警政、社政、衛政等跨部會協力,挹注充足資源,佈建相關社區處遇量能,共同協助精神疾病患者獲取適當醫療服務,並撕除污名標籤,從而讓其能夠自主、自在且自由的生活於社會之中,也還給民眾一個更加安穩的家園。

▼相關新聞

  • 司法院、法務部「夜戰」精障罪犯處理 7小時達部分共識〈UDN聯合新聞網〉
  • 政院修法無限延長精障犯罪監護 民團批帶頭污名化精障〈自由時報〉
  • 身障聯盟︰精神障礙者遭輿論妖魔化 應撕下污名化標籤〈自由時報〉
  • 精障犯罪將採「暫行安置」人權會:樂見精神衛生法速修正 應兼顧人權〈NewTalk新聞〉 
  • 【反對「越補越大洞」的社會安全網修法——公民團體對於監護處分修法草案共同聲明】2021-11-02

 

▼延伸閱讀

學術論著

  • 劉邦揚(2018)。隔絕或復歸?淺介美國精神健康法庭制度。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18),46-51。
  • 馬躍中 (2020)。我國刑事監護制度的現狀與未來-德國法的觀點。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25),49-83。

 

監所醫療多元議題

圖片來源:蘋果新聞網

 

  本期收錄近期監所新聞,關注監所醫療處遇情況,包括精神疾患收容人是否入監服刑之討論、藥酒癮收容人的治療處遇計畫、愛滋收容人面臨既有監所醫療量能不足及愛滋污名的雙重醫療困境;另一方面,老年人因貧窮、孤單、身心狀況不佳所犯竊盜比例增多,未來監所將面臨照護及醫療的壓力,值得留意。

 

【精神疾患】

▶首例!思覺失調受刑人告矯正署求國賠 監獄精神醫療亮紅燈?(文/翁翊書)〈蘋果新聞網〉

▶無受刑能力之精障犯入監「教化、治療兩頭都顧不好」 法律觀點:根本不應收監(文/潘怡宏)〈蘋果新聞網〉

▶延伸閱讀:監察院109司調0051號調查報告

▶狼兄指侵年幼繼妹 檢罕見求情:監獄不該關這種人才對〈自由時報〉

▶【隱形的觀察】看病如看人(文/檻外人)〈UDN聯合新聞網〉

 

【藥酒癮者】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UDN聯合新聞網〉

▶獨/全台最大部會!心口確定分家 衛福部將設第十司〈UDN聯合新聞網〉

 

【愛滋收容人】

▶醫奉31/黃常智:為愛滋受刑人看牙 去了一次從此牽掛 〈UDN元氣網〉

▶延伸閱讀:聽見鐵窗內的聲音:來自獄中愛滋受刑人的吶喊|錄音精華文字版-Q&A 〈台灣露德協會〉

▶延伸閱讀:愛滋收容人生命故事 〈監所關注小組&臺灣感染誌協會合作專欄〉

 

【高齡收容人】

▶鐵窗內的養老村! 老人竊盜飆高 看見監獄的銀髮族〈中央廣播電臺〉

▶延伸閱讀:日韓監獄的「下流老人」:高齡犯罪只為錢嗎?〈UDN轉角國際〉

 

【關我什麼事】電子季刊Vol.5

2021年秋季號(2021年10月31日出版)

 

  主題一【保安處分各種奇妙怪】:原本作為替代自由刑之多元處遇模式的保安處分制度,實際執行起來卻成了不計入刑期、彈性延長的另類刑罰,主題中納入監所關注小組針對因保安處分撤銷假釋、監護處分(與監所醫療相關)、強制工作之見解文章。

 

  主題二【夏日線上系列課程紀實】:暑期來不及參與線上課程,或是想再複習一次課程內容嗎?歡迎閱讀本次主題文章,整理系列課程內容,並有學員、隊輔心得分享。

 

  本期並設有「穿越高牆,我們同在一起」監所通信計畫心得、監所專欄(監所脫殼)、愛滋收容人生命故事,以及收容人司法救濟文件及社會福利資源表,篇篇精彩,歡迎閱讀分享。

 
【關我什麼事】Vol.5

【培力自己,陪伴人們:監所通信計畫】十一月份通信志工培訓課程:11/10、11/25(共兩場)

 

  監所關注小組始終相信,讓收容人維持和社會互動,在失去自由的同時依然保持其「社會人」的自我認同,將是未來能否順利銜接社會生活的關鍵之一。因此,監所關注小組的長期計劃「培力自己,陪伴人們:監所通信計畫」,持續邀請有意參加的志工參與。

 

  小組希望志工至少需參與一次的培訓課程,互相溝通彼此的想法,與過程中可能發生要面對的問題時的互動的基礎。有意願參與的夥伴們,請隨時關注小組,將於每個月定期開設培訓課程。

 

  • 場次一:2021年11月10日(三)19:00-21:00
  • 場次二:2021年11月25日(四)19:00-21:00
  • 方式:實體至辦公室、線上參與並行。(詳情請查看報名表說明)
 
報名由此去

編輯群(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期主編:朱家誼、朱虹樺   

編輯:辛沂臻、任光潁、陳禹瑄、陳惠敏、梁凱菱、賴仁祥、詹馥榕、蘇雅文

訂閱/取消訂閱本報
追蹤小組
在 Facebook 上追蹤
在 Instagram 上追蹤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7巷20號3樓

連絡電話: (02)2367-1436

Email:prisonwatch.tw@gmail.com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