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ITAS NEWSLETTER 是唯理中国创办的新闻通讯。
唯理中国是致力于推广博雅教育的非营利学生组织。
我们将定期发布精选自互联网的深度文章,
内容涉及时事评论、学术科普等,并附以唯理中国的项目动态。
通过新闻通讯,我们希望为订阅者分享优质信息和资源、传播富有思考的声音,
以促进对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关注。我们相信,多元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对一个公民社会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邀请更多朋友订阅我们。
| 专题系列二:性别议题的新动态 |
2010年9月22日,在连续两次被室友网上“直播”与男友亲热后,19岁的同性恋小提琴家泰勒·金泰文(Tyler Clementi)跳下乔治华盛顿大桥自杀。在国内,由于“反家庭暴力法”中没有对LGBT同居伴侣的清晰定义,同性亲密关系暴力的受害者很难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与外界援助。主流群体与性少数人群之间、同志伴侣之间,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欺凌与暴力;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对性别暴力的意识,也需要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建立有力的机制来支持受害者。本期通讯将聚焦性别暴力这一问题,介绍性少数群体的类别并区分性别、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定义,同时观察性别暴力的存在如何影响了性别议题,提供从法律层面保护跨性别者免受校园欺凌的建议,并一览媒体报道为同志社群提供了怎样的发声空间。
| 知识科普 |
什么是性别、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图源/ 网络
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绕不开性别、性别认同、性取向这几个概念。在固有认知中,一个人染色体的组合、体内荷尔蒙水平、性器官等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ta是男性还是女性。而科学家发现,我们很难依靠这些生理结构来完整地定义性别;一个人大脑中的性别认同也不完全与其生理性别一致。此外,我们的性别与性别认同也可以是流动或变化的。以下两篇文章整理了已经被归类的性别认同,解释了大脑由于在独立的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与性器官不同水平的激素和基因的影响、从而有可能产生与后者不同的性别认同,并介绍了性取向与其他两个概念的区别。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朋友们可以审慎地考量一下文章中定义概念的方式。
1.关于性别和性取向,你不知道的事
文/ 代丹
来源/ 神经科学
预计阅读时间/ 3分钟
详细阅读
2. "LGBTQIA+"和"彩虹"是什么? | 性少数群体有哪些?
文/ 方晓晓呀
来源/ 深圳红树林心理之家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 正在发生 |
“紫色纪念日” -- 纪念那个死于网络暴力的男孩
文/ 反对性别欺凌的
来源/ 同城GLCAC
图源/ 同城GLCAC
2010年10月,美国高中生Brittany McMillan创立 “紫色纪念日”,纪念因同性恋身份而遭受网络霸凌,最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男孩泰勒·金文泰(Tyler Clementi)。Brittany号召人们在十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这一天,穿戴有紫色元素的服饰,也可以在社交网站上“go purple”,来引起公众对于网络霸凌现象的重视,加快社会对LGBTQIA+年轻人的接纳。作为国内最早关注校园欺凌、性别友善环境的民间公益团体,同城呼吁公众关注备受压力的中国LGBTQ青年,“共同创造0歧视0霸凌0自杀的那一天。”
同性亲密关系暴力
文/ 淡蓝
来源/ 淡蓝
图源/ 凤凰财经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淡蓝通过采访三位不同的亲密关系暴力的亲历者,聚焦了发生在性少数群体之中的亲密关系暴力。由于LGBT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同志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更加如履薄冰。一份于2009年完成,含有419份样本的调查报告显示,曾遭遇同性伴侣暴力的女同/女双性恋比例为68.97%,高于2011年国家统计局披露的24.7%的家暴发生率。同时,由于公众的不了解、不理解,受到亲密关系暴力的LGBT人群普遍羞于或恐惧向外界寻求有效的帮助,而中国对LGBT亲密关系的法律保障也仍呈真空状态。通过这篇文章,淡蓝试图让同志群体当中的「亲密暴力」被正视,让那些正在发生的伤害停下来,让可能发生的伤害不会发生,让未发生的伤害永远不会到来。
校园霸凌
文/ 下大垅
来源/ 下大垅
图源/ 原文
为宣传有关校园霸凌的基本常识,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网络分享了8个被污名化的绰号,包括“娘炮”、“太平洋”、“绿茶婊”等。这些基于性别刻板印象、带有羞辱性的绰号否定了气质阴柔的男孩和阳刚的女孩,无形中以男性传统社会规范规训着学生;被取绰号的学生也常因类似的负面标签而感到自卑与抑郁。台教育主管部门试图用这一企划让学生意识到校园霸凌的普遍,呼吁他们起绰号时尊重对方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尊重对方的性别认同。
| 法律对策 |
中国跨性别者受教育权实现状况及法律对策
文/ 刘小楠
来源/ 反歧视评论
节选的阅读段落:三(二)校园暴力和欺凌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选段是作者对应对校园欺凌案件现状的研究和法律政策建议。作者发现,跨性别学生较其他学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频繁的侵害也会导致受欺凌者和欺凌者双方都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严重者甚至自杀和犯罪。作者建议,教育机构应尽快将性别平等教育、校园暴力和欺凌防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立法机构也应明确地将跨性别者列入被保护的对象、保证受害者的隐私权、并在处理类似事件时避免重复问询受害者以致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 报道趋势 |
2018-2019 年度 彩虹媒体监测报告
文/ 彭燕辉、杨广辰
来源/ 中国彩虹媒体奖
图源/ 新浪博客
预计阅读时间/ 20分钟
本篇监测报告分析了一年来中国的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对“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群体”等社群的报导。值得关注的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报道属于娱乐、文化与体育范畴;而这类报道较难反映出同志社群面临的真实生存处境,如基于性别的就业歧视等。网络媒体关于“男同性恋”的报道也大都联系到“HIV”议题,将“男同”与“艾滋病易感人群”捆绑在一起,造成读者对同志社群错误的负面印象。整体而言,性少数群体通过媒体发出了很多元的声音,但媒体从业者仍然需要寻找更多突破既有选题、视角和审查制度的的方式去报道性少数权益类议题。
制作及选稿
唯理中国组委会
获取我们的定期推送:
若喜欢我们的期刊,欢迎分享给更多人!
同时也欢迎意见反馈及投稿,至
contact@veritas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