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到最後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話想獻給同樣在路上的人們?」
阿狄迅速而堅定的回答:「就是:『在路上!』。」
「也正因為我們在路上,不見得立馬能成為理想中的樣子,可是我們都在前往的過程中。所以這個詞對我來說很重要,當我對自己有批判,或是對他人有批判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在路上』這件事。」
「所以,人生就是在路上,就試著享受吧!不需要太苛責自己,因爲我們都在路上。」
隨後,阿狄好奇問我為什麼當初會選擇「在路上」這個詞做為專欄名稱。我模模糊糊的試著追朔當時的感覺,我說:
「那時候對於在路上的想法來自想記錄下那些『在路上的人』的姿態,訪問那些正在前往自己所屬之路的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理想道路這件事;但現在的想法又有點不一樣了,想看的比較不是「如何通往理想道路」這回事,而是想更理解每個人『在路上』這件事本身的過程與狀態。」
明峰在旁幫我精練補充:「有點像是本來是在路上『這件事』,但現在是在路上『這個狀態』。」
沒錯,就是這樣。
在路上對我而言,重要的不再是上路這件事,而是在路上的「這個狀態」。
這樣的想法可能來自近期的我也越加認清「在路上」─ 它可能永遠都只能是一個「狀態」。
不管我們走了多遠、走到哪裡,路永遠只會無窮無盡。
因為我看到了太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儘管已經走到原本理想的樣貌,但還沒來得及好好喘口氣,感受那份喜悅,就開始籌劃下一步該如何行走,如何走得更高、走得更遠。
你說,這條道路,會有終點嗎?
現在反觀「在路上」這件事,我認為它可能不再是透過行走、追求而到某個終點、某個結果;它是存著結果的每一個當下。並且只有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我們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才能稱它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