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同行】舞台上學執生建自信 戲劇人爸媽:做個不太煩的嚮導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子女的名字總是承載着父母對他們的期望,有骨戲劇團夫婦創辦人李展鑾和劉穎,育有兩個分別5歲和1歲的兒子李想和李念,寓意父母期望他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理念的人。他們正職為大專教師及教育心理學家,職務繁忙,但心中對戲劇的那團火沒有被撲熄,仍堅持自己的戲劇夢,為兒子作出最好的身教。
二人兩年前成立「舞台小種籽」計劃,除了透過戲劇激發小朋友的想像力,更希望讓家長和小朋友共同學習。而在他們跟兒子的相處中,完全可以體現到這些教學目標。
攝影:李孫彤

5歲兒子李想與父母擺出《勇闖彩虹山》劇中的蜘蛛俠手勢。
5歲的李想笑容燦爛,在舞台上表現得十分有自信。

着重舞台後的「十年功」

由於李展鑾和劉穎都是戲劇發燒友,兒子李想從小便經常接觸舞台劇,他更在近期一齣合家歡劇《勇闖彩虹山》中首次演出。媽媽憶起兒子演出後的感想:「佢話好鍾意喺台上,覺得自己『高咗』、『變大咗』咁,表演畀人睇有人笑㗎。」夫婦二人樂見兒子首次踏上舞台便能感受到舞台的魔力,亦因看到兒子的專注和自信比平常有明顯進步而感到欣喜。劉穎認為在舞台上演出只是其中一種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經歷,重要的是背後的學習過程。李展鑾就補充:「如果佢識執生或者唔喊,對我哋嚟講係叻過唱到陳奕迅咁嘅水平,在過程中你點樣同人協調、學習自己解決問題,這方面我哋睇得好重。」

李展鑾和劉穎喜歡以繪本啟發兒子。

舞台以外共同經歷 以繪本誘發思考想像

二人認為孩子在某個年紀之前廣泛閱讀、愛上閱讀、玩味閱讀,可以誘發他們更多思考、發揮其想像力。為配合孩子成長階梯的步調,他們從繪本開始,而在選擇繪本時,會考慮其思考和發問空間,因為父母可從孩子的發問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和所重視的事情。另外,父母可以就着孩子的年齡回應問題、給予指引,他聽明白的話便可作進一步思考。這樣由孩子自己提出的問題延續性地思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及親子活動。

李想思考能力之高,可在生活細節中體現得到。例如有次外婆來觀看演出,問他坐哪個位置比較好,他推論:「個台好高,坐第一行睇唔哂,你坐後多幾行就平啲又睇得好啲。再坐高啲就會遠、細粒啲。中間好啲所以啲飛就貴啲。」父母對此感到震驚,十分欣賞兒子的分析,但同時向兒子解釋並非所有昂貴的東西都是比較好,有同樣功能的貨品有不同的價錢,可能是因為有些成本花在廣告宣傳上。最後李想得出結論:「差唔多嘅嘢,但唔係名牌、平啲都用嘅」。他們認為這是孩子的思考學習,此時父母的責任是順着孩子的思路,在他的推論下給予提示或指導。

做一個唔好咁煩嘅嚮導。
李展鑾
李想表情豐富,十分配合劇中小健一的活潑個性。

除此之外,在繪本作為一個開放學習空間時,父母也需要讓孩子有更多機會發揮想像、建構新故事。很多家長跟孩子共讀,讓他們猜猜故事的結局時,會否定跟書中不同的答案,令孩子不敢再天馬行空地想像。孩子有新奇有趣的回應時,若父母表現出感興趣,接著了解為何他會有這想法,能鼓勵孩子繼續發揮和分享。李展鑾認為親子共讀時,可開放某個情節和結局一起構思新橋段,又可以代入某些角色中,設身處地想像人物當時的處境會有什麼行為、情緒。從繪本到戲劇,是個父母與孩子共同發揮想像力的過程。

繪本與戲劇相輔相成,能激發小朋友思考及想像,但最重要是父母的角色。雖然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嚮導,但要願意放手讓孩子發揮小宇宙,在必要時才出手輔助,當一個不太煩的嚮導。